燕国锐三万人左右,其他豪酋部曲加在一起,五万左右。 也就是说燕国常备兵力八万左右,以燕国的人口和疆域,差不多是极限了。 当然,大战临头,燕国一定会征集青壮,豪强们也会把家底拿出来。 李跃思索一阵,发黑云锐六万,一万骑兵,五万步卒,加上幽州沧州的贾坚、鹿早、崔瑾诸镇军,一共十万大军。 马顾、崔瑾的水军也将派上用场,效仿汉武帝灭卫,走海路,两面夹击。 虽说上次尝试失败了,却是遇上了飓风,但也摸清了飓风来临的规律,一般而言,夏、秋两季,多飓风,冬反而风平浪静一些。 三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,就能发动五万大军横渡渤海。 没道理现在的大梁送不过去一万人,梁国水军虽弱,但燕国水军更弱。 出兵诏令一下,整个邺城都动员起来。 粮草、牲畜、战马、辎重、民夫…… 只等天气稍暖,便大军出动。 正兴三年(359年)带着一场大雪面而来。 小冰河时期,冬天特别漫长,邺城内外银装素裹,屋檐上结了冰挂,晶莹剔透。 几后,风雪稍停,但天气依旧寒冷,冻死了不少牲畜。 京兆尹在城中设置暖房,全天候供应炭火、热水、稀粥。 这种天气很难出兵。 李跃只能等待下去,正月一过,闱由常炜、崔瑾、皇长子李仪主持。 科目早已拟定,除了传统的明经、明算、策问、兵略等科,又增开了一门海事,造船、海战、航线、水文、天象,随便通一门便可中试。 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。 李跃在北国搜肠刮肚都没找到合适的人,江东士族却应有尽有。 沈劲善水战,沈穆夫通海事,贺谦之带来的随从中就有造船老匠。 而这些江东子弟,大多身兼数艺,兵略和明经只是基础,还有人通算学、炼丹…… 李跃想起有好几人名字中带着“之”的。 五斗米跟着士族一同衣冠南渡之后,茁壮成长。 但经过了葛洪的改造,对儒、墨、名、法诸家兼收并蓄,与儒家伦理结合,道门才算真正有了理论基础,离野蛮生长,丹鼎派应运而生。 道门因此也温和了一些。 任何事都有两面,炼丹术如果引导得当,也是一门显学。 “江东士族真可谓善解人意。”李跃觉他们比自己还急,连当年孙权的座驾“飞云”都有。 有了这些东西,梁国水军才算真正走上正轨。 崔宏道:“陛下若并江东,便是正统,他们便是从龙之臣,自然希望大梁一统南北。” 从他们的角度上看,北方士族掀起的一次又一次北伐,消耗的是江东的血,北方不是他们丢的,却让他们承担损失,换谁能甘心? 东晋君臣就是一群寄生在江东身上的虫子。 要知道西晋灭东吴才二三十年,就自行崩溃了。 南北的隔阂并未完全消除,很多东吴遗臣还在,对司马家并不待见。 “海路进攻,带上沈劲、沈穆夫。”李跃记得沈劲本身就是一员勇将,让他提前受受也不错。 崔宏神一动,“陛下此战何不再带上一人?” “何人?” “慕容垂为燕国宗室,他若出现在战场,既知燕国山川地理,亦可破燕人士气。”崔宏心思越来越毒辣了。 慕容垂还是一员帅才、万人敌,他加入伐燕大军中,可起杀人诛心之效,李跃心动不已。 虽然强迫别人灭自己的母国、杀自己的族人有些不太合适,但慕容垂乃大梁左将军、沮侯,在其位就要谋其事。 转念一想,崔宏用心也深,略有针对慕容垂之嫌,但大体上还是为大梁考虑的。 慕容垂能心在大梁,以后就委以重任。 若心思不在大梁,早些闲置,如张平、刘国这些人一样留在邺城当个富家翁。 李跃善待慕容垂,却从未放下戒备之心,他身份太过特殊,偏偏极有才能。 以目前的文治武功而论,如果王猛是这时代的巅峰,那么苻坚、慕容恪、慕容垂就是第二档的人物。 桓温战绩不够,但有庚戌土断的文治在,勉强也能跻身第二档。 常炜、周牵、崔瑾偏于文治,只能算第三档。 至于谢安、邓羌、崔宏等人,还未崭头角。 “传诏给慕容垂,一同出征。”话刚出口,李跃喊回卢青,“不用诏令,先探探慕容垂的心意。” 强扭的瓜不甜,慕容垂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了,也没什么用,李跃还要防着他随时倒戈。 “唯。”崔宏一拱手。 不到一个时辰,便回禀报:“陛下,左将军……染了风寒,卧病在。” 慕容垂一向健壮如牛,又是辽东鲜卑人,祖传就有抗寒天赋在,别人冻病了李跃信,但他染了风寒,李跃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婉拒。 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!”崔宏脸上浮起一抹沉,越来越有毒士风范。 “也不尽然,毕竟要伐其故国,情理之中。”李跃反倒觉得慕容垂坦率。 如果一个人连母国和国人都下的去手,那么他的人品就值得怀疑了。 今天能朝母国动手,明也能毫无顾忌的背叛大梁。 更何况慕容垂还是燕国宗室,要与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刀兵相见。 崔宏本来就给他上了个送命题。 “既然不愿去,那就留在邺城。”李跃无所谓。 有没有慕容垂燕国都过不了这一关。 就这么静悄悄的等了三,风雪终于褪去,万里放晴,冰雪融化。 整个邺城升腾起一股战意。 真算起来,其实大梁已经休整了两年。 争夺并州,只有王猛、魏山的五万人马在鏖战,高云攻破盛乐城,整个河套不战而降,基本就是接收。 黑云主力一直在邺城按兵不动。 加上狩猎草原,勒索江东,两年时间,勉强可算有些家底了。 当然,从战略上考虑,还是要速战速决。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,关中细作传回消息,这段时苻坚又奉佛骨,又是在姑臧搞了一场辩法大会,广邀天下僧众。 仿佛真要吃斋念佛一般。 第五百四十九章 决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。 苻坚是什么人,李跃太清楚了。 正是年轻气盛野心的年纪,十六七岁就敢起兵发动云龙门之变,干掉了苻生,篡位上台。 此后几年,南征北战,扫平关中,先后并仇池、凉州、汉中、蜀中,这样的人怎会真的吃斋念佛? 不过不管他在干什么,李跃对燕国势在必得。 灭了燕国,梁国北面最大的威胁消除,可以不用在东面部署重兵,集中力向西。 同时辽东有百万规模的人口,大量城池、田地、牧场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辽东华夏百姓,也多是骁勇善战不惧苦寒之人,将来攻打代国、高句丽,还要看他们。 放眼周边,短期内能下嘴的也就燕国了。 氐秦要么不打,要么泰山顶,一击致命,绝不能拖泥带水。 就在李跃疑惑时,苻坚的一道奏书火速送抵邺城。 也没其他意思,就是沟通一下情,顺便哭哭穷,说关中连续遭遇雪灾,让李跃这个叔父支援他一些粮草,秋收之后双倍奉还,还极其谦卑的一口一个“小侄”…… “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之人。”李跃笑骂道,“雕虫小技也敢班门斧。” 没这封奏报,李跃觉得苻坚不一定出兵,现在闹这一出,几乎百分百要出兵了。 常炜捻须道:“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苻坚必有诈谋。” 崔宏疑惑道:“以苻坚之谋略,当不会行此雕虫小技。” “他这是在向朕下战书,威胁朕不要攻打辽东!”李跃完全读懂这封奏书背后的意思。 能骗就骗,骗不过就等于下战书。 形势明摆着,氐秦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梁国并燕国,然后从东面出手,专心对付西面。 鸷鸟将击,卑飞敛翼,猛兽将搏,弭耳俯伏。 苻坚就是摆出一副威慑架势,明明白白告诉梁国君臣,他要出兵干涉。 常炜道:“然则氐秦粮草从何而来?” 这年头粮草本就不是什么大事,从汉末大起,就开始人相食。 反过来想,正因为关中缺粮,苻坚才有出兵的动力,以战养战,河套有牲畜,南有粮食,河东有盐池,也有粮草。 马无夜草不肥,人无横财不富。 想要崛起,掠夺最快,苻坚穷的叮当响,自然不会放过眼前的肥。 lt;div style=quot;text-align:center;quot;gt; 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HmYtEA.Com |